本文讲述的插值算法包括:最近邻插值、双线性插值及双立方插值。主要针对于二维空间(图像)的放大过程中的插值问题。


1 何为插值

  插值(Interpolation)就是一种通过已知的、离散的数据点,在范围内推求新数据点的过程或方法。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官方,你可以想象下这样一个场景:当你放大(或缩小)一幅图像时,你会怎么做?脑海里可能会有一个色块“过渡”或者说“渐变”的过程,那具体又是如何”过渡”的呢?💭

2 三种方法

  图像放大就是对原图像进行上采样的过程,涉及到从一个图像创建另一个图像。每个图像具有不同的空间几何形状。假设 $\bm I$ 是一个大小为 $R _ {in}\times C _ {in}$ 的输入图像,$\bm J$ 是一个大小为 $R _ {out}\times C _ {out}$ 的输出图像。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:

  • 前向映射
    • 对于输入图像 $\bm I$ 中的每一个像素 $\bm I(r,c)$,按照缩放因子映射到输出图像 $\bm J$ 中的像素 $\bm J(r’,c’)$。
  • 后向映射
    • 对于输出图像 $\bm J$ 中的每一个像素 $\bm J(r,c)$,都从输入图像 $\bm I$ 中选择一个(亚)像素位置 $\bm I(r’,c’)$1

  很显然,第一种前向映射会导致输出图像 $\bm J$ 中的一些像素位置为空;而第二种后向映射的方法则不会产生这种问题,但是我们需要用插值法来计算“亚像素”位置的像素值。

  如同前面所假设一致,$\bm I$ 是一个大小为 $R _ {in}\times C _ {in}$ 的输入图像,我们希望将它放大到大小为 $R _ {out}\times C _ {out}$ 的输出图像 $\bm J$。则有缩放因子:

$$S _ R=\frac{R _ {out}}{R _ {in}},\quad S _ C=\frac{C _ {out}}{C _ {in}}$$

  如图2.1所示,点 $\bm I(r_f,c_f)$ 是输出图像中点 $\bm J(r,c)$ 反向映射到输入图像的点,其中 $r _ f=r/S _ R\text{,}r=1,\cdots,R _ {out}\text{,}c _ f=c/S _ C,c=1,\cdots,C _ {out}\text{,}r _ 0=\lfloor r _ f \rfloor\text{,}c _ 0=\lfloor c _ f \rfloor$.

图 2.1:反向映射点 $\bm I(r_f,c_f)$ 示意图

下面是三种不同的插值方法示意图:最近邻、双线性以及双立方(2D)。

图 2.2:最近邻插值示意图 图 2.3:双线性插值示意图 图 2.4:双立方插值示意图

2.1 最近邻插值(NN)

  最近邻算法是像素复制和抽取的推广。最近邻插值算法选择距离所求数据点最近点的值,并且根本不考虑其他相邻点的值,从而产生一个分段常数的内插值来作为所求数据点的值。


  如图 2.1所示,最近邻算法就是将点 $\bm I(r_f,c_f)$ 周围4个像素点中距离最近的点作为输出图像中对应点的像素值。实际上,点 $\bm I(r_f,c_f)$ 可以是横纵坐标均小于1的点,这样周围的点中就存在横纵坐标为零的情况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同时也是一个更好的方法,我们可以将一个格子而非一个点看做是一个像素,这样像点 $(0.5,0.5)$ 一样的点都落在 $(1,1)$ 格子内,它就是距离 $(1,1)$ 最近。因此对于输出图像点 $\bm J(r,c)$ 映射到输入图像的点 $\bm I(r_f,c_f)$,我们令$\bm J(r,c)=\bm I(\lceil r_f \rceil,\lceil c_f \rceil)$。

2.2 双线性插值(Bilinear)

  双线性插值,又称为双线性内插。在数学上,双线性插值是对线性插值在二维直角网格上的扩展,用于对双变量函数(例如 $x$ 和 $y$)进行插值。其核心思想是在两个方向分别进行一次线性插值。


  如图2.1所示,$r _0=\lfloor r_f \rfloor\text{,}c_0=\lfloor c_f \rfloor\text{,}\Delta r=r_f-r_0\text{,}\Delta c=c_f-c_0$,则输出图像像素值计算公式为

$$ \begin{aligned} \bm J(r,c)={} & \bm I(r_0,c_0)\cdot(1-\Delta r)\cdot(1-\Delta c)+\bm I(r_0+1,c_0)\cdot\Delta r\cdot(1-\Delta c)\\\\ {} & +\bm I(r_0,c_0+1)\cdot(1-\Delta r)\cdot\Delta c+\bm I(r_0+1,c_0+1)\cdot\Delta r\cdot\Delta c. \end{aligned} $$

  考虑到如同最近邻插值中描述的,$\bm I(r_0,c_0)$可能在矩阵中索引无效。可以考虑图像填充的方法避免或者更改索引方法。

2.3 双立方插值(Bicubic)

  在数值分析这个数学分支中,双三次插值是二维空间中最常用的插值方法。在这种方法中,函数$f$在点$(x, y)$的值可以通过矩形网格中最近的十六个采样点的加权平均得到,在这里需要使用两个多项式插值三次函数,每个方向使用一个。插值的表面比通过双线性插值或最近邻插值获得的对应表面更平滑。双三次插值可以使用Lagrange多项式,三次样条或三次卷积算法来完成。


  三次卷积算法中 $W$ 是一个三次Hermite样条曲线:

$$ \begin{aligned} W(x)=\begin{cases} (a+2)|x|^3-(a+3)|x|^2+1 & \text{for}\quad |x|\leq 1, \\ a|x|^3-5a|x|^2+8a|x|-4a & \text{for}\quad 1<|x|\leq 2, \\ 0 & \text{otherwise,} \end{cases} \end{aligned} $$

其中,$a$ 通常设置 $-0.5$ 或 $-0.75$。当 $a=-0.5$ 时,$W(x)$ 可以写作

$$ \begin{aligned} p(d;I_{\mathfrak{R}(r|c)})=\frac{1}{2}\begin{bmatrix} 1 & d & d^2 & d^3 \end{bmatrix}\begin{bmatrix} 0 & 2 & 0 & 0 \\ -1 & 0 & 1 & 0 \\ 2 & -5 & 4 & -1 \\ -1 & 3 & -3 & 1 \\ \end{bmatrix} \begin{bmatrix} I_{-1} \\ I_{0} \\ I_{1} \\ I_{2} \\ \end{bmatrix} \end{aligned} $$

在像素 $\bm I(r,c)$ 处,当沿列进行一维卷积时, $$d=r _ f-r,\quad I_{-1}=\bm I(r-1,c),\quad I_0=\bm I(r,c),\quad I_1=\bm I(r+1,c),\quad I_2=\bm I(r+2,c).$$ 当沿行进行卷积时, $$d=c _ f-c,\quad I_{-1}=\bm I(r,c-1),\quad I_0=\bm I(r,c),\quad I_1=\bm I(r,c+1),\quad I_2=\bm I(r,c+2).$$

如果多项式 $p$ 先按照列进行然后再进行行计算(与图2.4类似),那么输出图像像素 $\bm J(r,c)$ 就可以按照下式计算:

$$ \begin{aligned} K_{-1}=& p\left(d_r;\begin{bmatrix} \bm I(r-1,c-1) & \bm I(r,c-1) &\bm I(r+1,c-1) &\bm I(r+2,c-1) \end{bmatrix}^{T}\right),\\\\ K_{0}=& p\left(d_r;\begin{bmatrix} \bm I(r-1,c) & \bm I(r,c) &\bm I(r+1,c) &\bm I(r+2,c) \end{bmatrix}^{T}\right),\\\\ K_{1}=& p\left(d_r;\begin{bmatrix} \bm I(r-1,c+1) & \bm I(r,c+1) &\bm I(r+1,c+1) &\bm I(r+2,c+1) \end{bmatrix}^{T}\right),\\\\ K_{2}=& p\left(d_r;\begin{bmatrix} \bm I(r-1,c+2) & \bm I(r,c+2) &\bm I(r+1,c+2) &\bm I(r+2,c+2) \end{bmatrix}^{T}\right),\\\\ \bm J(r,c)=&p\left(dc;\begin{bmatrix} K_{-1} & K_0 &K_1& K_2 \end{bmatrix}^{T}\right). \end{aligned} $$

其中 $dr=r_f-r\text{,}dc=c_f-c$. 同样的,在双立方插值中也会有索引无效的情况,可以通过对输入图像填充解决。

3 MATLAB实现

  三种插值方法的实现都是基于MATLAB语言实现,这里给出三种方法的核心代码。


3.1 最近邻

  最近邻的实现不需要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,核心代码如下所示。

% 双重for循环
for cou1 = 1:x_new
    for cou2 = 1:y_new
        % 取最近的点,实际上用ceil更合适,而非round,同时解决了边界范围问题
        % 映射点落在哪个像素就用哪个像素,也符合最近邻的思想
        M(cou1,cou2) = I(ceil(cou1./x_scale),ceil(cou2./y_scale));
    end
end

3.2 双线性

  双线性的实现也可以不用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,实现的效果类似当输出图像反向映射到输入图像最外周时,就让这点作为输出图像的像素值。核心代码如下所示。

for cou1 = 0:x_new-1
    for cou2 = 0:y_new-1
        % 输出图像映射到输入图像的亚像素位置
        o1=cou1./x_scale;
        o2=cou2./y_scale;
        % 计算因子
        W = 1-o1+floor(o1);
        H = 1-o2+floor(o2);
        % 周围4个点
        I11 = I(1+floor(o1),1+floor(o2));
        I12 = I(1+ceil(o1),1+floor(o2));
        I21 = I(1+floor(o1),1+ceil(o2));
        I22 = I(1+ceil(o1),1+ceil(o2));
        % 计算公式
        M(cou1+1,cou2+1) = (1-W).*(1-H).*I22 + (W).*(1-H).*I21 + (1-W).*(H).*I12 + (W).*(H).*I11;
    end
end

3.3 双立方

  双立方插值的实现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,然后如节2.3所述方法计算即可,核心代码如下。

for row=1:x_new
    for column=1:y_new
        % 先沿列计算
        for m=0:3
            K(m+1)=p(dr(row),I_pad((r0(row):r0(row)+3),c0(column)+m)); 
        end
        % 再按照行计算输出像素值
        M(row,column)=p(dc(column),K);
    end
end

4 结果示例与比较

  为了比较算法实现的效果如何,本文对一系列经典图片进行测试并与MATLAB的函数imresize做了比较,主要通过计算本文实现结果和imreszie的结果的相似度来衡量实现的效果。


4.1 结果示例

  本文只给出了部分示例结果(原始图像放大3倍),如下所示。对于此类自然图像,整体看起来三种方法效果差不多,但是看细节还是有所区别的(当然在这里是看不出来的🙃)。

JmBLLV.png JmrLUU.png Jmgo7t.png
图 4.1.1: Watch.png 图 4.1.2: Pool.png 图 4.1.3: Serrano.png

4.2 SSIM

为了衡量算法实现的效果,本文将实现的结果与MATLAB的函数imresize进行了比较,三种方法比较结果如下,图中 $\theta$ 为图像放大倍数。

图 4.2.1:最近邻插值示意图 图 4.2.2:双线性插值示意图 图 4.2.3:双立方插值示意图

5 算法评价

  • 就最近邻插值的实现而言,效果还不错,至少在 SSIM 值的表现上与 imresize 的结果保持着高度相似。最近邻的插值图像实则复制像素,它的的边缘更清晰,但大部分图像为块状,锯齿感较强。
  • 关于双线性插值,它的实现效果与最近邻比较差点,而且在它的效果还与图片的内容有所关联。双线性插值的边缘易模糊,但大多数图像更平滑,整体看起来好。
  • 双立方被认为是放大图像的最佳插值方法,MATLAB中函数imresize的默认方法也是bicubic。但本文实现的方法在放大倍数较大时程序运行耗时较长,这是一个缺点。

6 参考文献



  1. 这里非整数的像素位置称为“亚像素”。 [return]